小學考試像“過家家”...
分類: 最新資訊
短信詞典
編輯 : 短信大全
發布 : 07-10
閱讀 :605
每個孩子的成長都有其獨特性,其教育方法未必是可復制的。但我們希望能提供一些經驗,讓家長們理解教育與成長的更多可能。今年夏天,“打開100種成長路徑”欄目正式啟動。我們將在全城尋找和報道不同家庭背景、不同路徑下成長的孩子,看他們在成長過程中如何選擇、如何尋找自己、如何迎來新的成長。來自成都七中(高新校區)的閆一鳴同學,在今年高考中,文科取得652分(裸分)。其中,語文122分,數學146分,外語145分,文綜239分。單從高考結果來看,大多數人會認為她的學習之路一定是非常順暢的。實際上,閆一鳴和許多學生一樣,成長過程中有滿足的時刻,也有自我懷疑的時刻;有“沒有主意”聽從父母安排的階段,也有堅定不移“向上走”的信念。成長中,孩子的壓力來自于哪里?手機,真的是孩子不愿學習的“元兇“?替孩子做決定,是剝奪了他們選擇的權利?今天,閆一鳴同學將和我們分享她的成長故事。關于家庭關系、關于自我要求、關于人生選擇,站在十八歲的十字路口,她都有怎樣的感悟?閆一鳴的母親是一名全職媽媽,全心照顧兩個女兒。在媽媽看來,辭去工作選擇成為全職媽媽這件事,曾一度讓她很焦慮。但好在丈夫給了很多的支持與尊重,女兒也希望她把自己的生活安排得更豐富一點。我和其他同學聊天,發現他們很多人從小學開始就是自己坐公交車去上學、回家。但我媽從我和妹妹幼兒園時候,就成為了一名全職媽媽。她好像貫穿了我整個小學生活,我去哪兒都是媽媽開車送。我爸是不發脾氣的那種性格,媽媽說他是“女兒奴”。在我的成長過程中,相比我媽的全職陪伴,他參與我成長的程度肯定更低,因為他有工作嘛。周一到周五的時候,我爸因為工作確實沒有辦法參與太多家務,像做飯、洗碗這些都是我媽在做。但是周末只要他有時間,就是他來。并沒有他上了一天班,我媽全職在家,家里的一切事情就該她管的這種感覺。我覺得我爸在這方面做得還蠻好的。我和妹妹的交流其實不是很多,因為我倆的時間完全是錯開的,我住校她也住校,感覺一周也見不到面。但高考查分后,她比我還開心,是我們全家最激動的一個。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一家人常常坐下來一起聊一些話題,甚至會聊到很晚,哪怕有時候有一些意見沖突。高三的時候,和父母聊天更多。那個時候我覺得后勁不足不想學習了,就給自己找點事情干,去找我爸媽聊天去,什么都聊。或者就簡單地跟我媽嘆嘆氣,也是一種宣泄壓力的方式。自己成績很好,這是閆一鳴大概六年級開始才逐漸意識到的一件事。這樣不僅讓她不排斥考試,也讓她給自己的成績、學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小時候,我其實沒有意識到自己學習很好。直到六年級月考,當時全年級兩百多人,我是年級第12名。我當時就非常震驚,心想原來我這么厲害嗎?接著就是小升初,我發現自己考哪個學校都能考上。所以那會兒我并不排斥考試——因為考得好,就覺得像“過家家”一樣。因為確實小學成績很好,初一初二就“吃老本”,覺得有什么好學的?結果一下子掉到100多名。我就覺得不行,這樣子太丟人了!我自認為,上進心很重要。對我來說,考這個名次就是不行,必須要趕快想一想,可以從什么方面去突破。對成績的追求,可能源自于我的虛榮心,也有可能是長期處在一個比較高位的成績,就很難接受自己往下了——如果我小學我成績一直都很優秀,到了初中突然變成倒數了,這是我難以接受的。高二的時候我住校,我的好朋友都是走讀。他們每天晚上回去都會學習,而我晚上十點半一到就關燈睡覺。那時我其實成績很好,但就很焦慮,覺得別人都在學習,但是我在睡覺。心里就特別不踏實,我也需要時間去學習。所以,我抱著晚上回家想要繼續學習的心態,主動讓媽媽來當了一段時間陪讀。陪讀的時候媽媽把貓貓也帶來了,它也成為了我的一個情緒的宣泄口。我們學校強度不算大,整個高三階段我沒有覺得特別累。很多事情你形成一個習慣之后,是感覺不到自己是在堅持的。就像吃飯睡覺一樣,你有沒有覺得你是在堅持吃飯?除了手機、隱私之外,父母對于成績的要求,也是同學們對于父母普遍集中的“槽點”。我周圍許多同學的壓力,都來源于父母對學習的要求。我媽全職陪伴我學習這么多年,做得最好的一點,就是不會特別關注我的成績,這減輕了我很多的壓力。我有同學的父母對他學習要求特別高。如果沒有考好,就會對他展開一波“批斗”,這導致他每次考試都非常緊張。我初中那次明顯的成績下滑,爸爸媽媽其實都知道。當時,成績出來后我非常害怕,周末坐地鐵回家時覺得完了。但回家之后,我們家就像沒有發生過這件事情一樣。當時我已經非常自責,知道難受了,不需要外界讓我更自責、更難受。如果我自己對這事是個無所謂的態度,沒關系,覺得考差了就考差了,那父母責備我肯定是應該的。我媽會焦慮,我也會焦慮,但我倆的焦慮互不交叉。每個人都有自己要做的事情,你覺得你自己能解決好的事情,你就自己解決好就可以了。手機,是每個家長都會關注的一個問題。在閆一鳴印象中,父母從不干涉自己對手機的使用。在我周圍,不少同學是沒有隱私的——手機密碼、微信QQ密碼家長必須要知道,并且隨時有權查看,這是讓我非常難以理解的一件事。我小學五年級就有手機了,那會兒很流行一些短視頻。另外就是平板這類電子產品,屏幕又大,追起劇來特別爽。我內心知道玩手機、玩平板是不對的,所以大多時候都是躲著媽媽玩。但在小學階段,我完全沒有想過要去解決愛玩電子產品這個問題,因為它并沒有給我的成績帶來任何波動。直到初中,因為住校不能帶手機去學校。所以我周末回家就會看小說看到很晚,都不怎么學習。后來逐漸發現這對成績確實造成了很大影響,便把手機主動交給媽媽了。從小學到高中,除了主動上交手機這次,父母完全沒有干涉過我使用手機。我覺得玩手機這件事情,本身就不應該成為一個問題。因為在我不想學習的時候,就算把手機收了,我也能趴在窗戶那發呆或者是看課外書。玩手機只是因為不學習的時候需要找個事做,恰好有個手機。但是你要給我一個其他的事情,那我也能去做。初中以前,父母幫閆一鳴做了很多重要的決定。那時的她并不排斥這樣的方式,也不會覺得自己選擇的權利被“剝奪”,甚至能以更沉浸式的視角去體驗過程。初中以前,我參加過很多興趣班,鋼琴、聲樂,唱歌、跳舞都學過。除了特別抵觸學鋼琴之外,其余的都沒有太多感覺,媽媽給我報了班,我就去學。小升初選擇學校時,雖然最后是我決定去哪個學校,但其實是他們告訴我這是一個好學校,問我愿不愿意去,我說我愿意。如果是我自己做決定的話,應該是去網絡上搜索也好,問一下老師家長也好,自己尋找信息,做出判斷。(那時候)父母讓我干什么,我就去干什么,我對這個事情本身是沒有一個判斷的。我沒有帶著主觀情緒去判斷這件事情,更能從旁觀者角度去看問題,所以有時候反而能更沉浸式地去體驗這個事情本身。問題一:成長過程有沒有哪些事,是父母完全沒有必要操心的?閆一鳴:我媽總擔心我休息不好,吃不好,玩不好。但我覺得這種擔心完全就是過度的,其實我自己并沒有那么多的要求。比如,媽媽之前給我房間換窗簾,因為窗簾透光。但是在她說需要換一個更遮光的窗簾之前,我就沒有意識到透光。問題二:你希望父母給予哪些的支持呢?閆一鳴:首先就是物質上的支持。比如我之前考慮去香港讀大學,學費比較高。我是希望如果可以承擔的話,家長能支持我。然后,比起說教,我更希望得到鼓勵。比如我跟我父母說要去干一件什么事情,不要指點我:“你要去怎么干、你能不能干”,支持就好了。很多信息,我自己會去判斷。問題三:你覺得有沒有必要上補習班?閆一鳴:我個人覺得補課這個事情,有些時候是心理安慰。你在學校每天兩節課,一周十多個小時學某一個科目都學不好,卻指望周末補課兩個小時代替一整周的學習?問題四:父母是否有必要給孩子選一個“跳起來”才能夠得著的學校?閆一鳴:如果能去更好的學校,那就去,它的資源和平臺完全不一樣。我初中的時候覺得全省、全市第一名像“天神”一樣遙不可及。但是上了高中之后,我發現每個學期都有機會見到他們。他們會來做講座、參加元旦晚會,你會覺得“第一名”離自己特別特別近,就在身邊。文丨嘻排版丨阿喬圖| 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