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姆渡遺址發現50周年...
分類: 最新資訊
短信詞典
編輯 : 短信大全
發布 : 11-19
閱讀 :587
說到江南,大部分人的第一印象是小橋流水人家,江南自古繁華。即便是文化人把目光再拉遠一些,大概也如《史記·貨殖列傳》記載的那樣:“楚越之地,地廣人稀,飯稻羹魚……”今年恰逢河姆渡遺址發現50周年,近日,“遠古江南·海陸山河——河姆渡文化發現50周年考古成果特展”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向公眾開放。展覽展出河姆渡遺址、田螺山遺址、塔山遺址、井頭山遺址等出土的陶器、石器、骨器、貝器、木器、編織物等324件(套),描繪出一幅遠古江南的圖景。展覽現場展覽現場河姆渡遺址位于浙江省寧波市余姚市河姆渡鎮河姆渡村的東北 ,距寧波市區約20千米,是中國南方早期新石器時代(約7000—5000年前)遺址。河姆渡遺址 (新華社圖)河姆渡文化距今約7000年至5000年,以余姚河姆渡遺址命名,是中國長江流域最重要的新石器時代文化之一,是中國史前文明的突出代表。河姆渡文化的發現,為重建中國南方地區新石器時代歷史打開了一扇清晰的窗口,改變了人們在中華文明起源問題上中原地區一元論的認識,證明了長江流域與黃河流域同樣都是中華文化的發祥地,使河姆渡文化成為中國新石器時代考古學文化中幾乎家喻戶曉的一支。時至今日,河姆渡文化仍在稻作農業起源和發展、干欄式木構建筑起源、南方地區史前聚落形態等歷史研究中發揮著獨特作用。河姆渡文化的發現改變了此前人們在中華文明起源的問題上中原地區一元論的認識,證明了長江流域與黃河流域一樣都是中華文化的發祥地。20世紀80年代,河姆渡文化被寫入《中國歷史》教科書。河姆渡文化被寫進教科書此次展覽由中國國家博物館、中共浙江省委宣傳部、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廳、浙江省文物局、中共寧波市委、寧波市人民政府共同主辦,分為“古渡新聲”“潮起東南”“探海溯源”三個部分,展出河姆渡遺址、田螺山遺址、塔山遺址、井頭山遺址等出土的陶器、石器、骨器、貝器、木器、編織物等324件(套)文物。展品涵蓋豐富的稻作遺存、成熟的干欄式木構建筑遺跡、獨特的夾炭陶器和精美的手工藝品等河姆渡文化重要標志性考古成果,全面展示河姆渡人豐富多彩的社會生產與生活情況,引領觀眾直觀感受飯稻羹魚、萬物有靈的遠古江南風情。展覽現場展覽現場第一單元“古渡新聲”簡述“河姆渡”名字的由來、半世紀考古發現的歷程以及保護發現大事記。展覽現場展覽現場第二單元“潮起東南”分“臨水而居”“飯稻羹魚”“舟楫之利”“織席衣麻”“原始藝術”幾個板塊。用大量的陶、石、骨、角、牙、木等材質的文物和動植物遺存,較完整地呈現出河姆渡人在衣、食、住、行、思等方面的生存狀況與所處環境。展覽現場榫卯互動屏稻谷殼出土時色澤金黃各色陶器各種骨器雙鳥朝陽蝶形器豬紋陶缽一件來自浙江省博物館的館藏精品——豬紋陶缽首次在北京展出。陶缽方形平底,四角弧圓,陶瓷界有句話“十圓不如一方”,這證明河姆渡人的制陶水平已經相當不錯。陶缽外壁上,流暢的線條刻畫了一只介于野豬和家豬之間的豬的模樣。盡管小豬養大了大概率還是會被吃掉,但不妨礙人們在生活中對它持有的樸素審美和浪漫情趣。第三單元“探海溯源”展示了河姆渡文化的直系祖源——井頭山遺址近年來所發現的內容。展覽現場井頭山遺址發現的貝類大量貝殼和魚骨、蟹殼、龜甲等海生和海岸動物遺骸,鹿角、豬骨、牛骨、狗骨等陸地動物遺骸,還有石器、陶器、骨器、木器、編織器等古人制作的各類生產生活遺存亮相國博展廳,向世人講述“古寧波灣”往事。重點展品雙鳥朝陽蝶形器 河姆渡遺址出土 浙江省博物館藏鳥形象牙匕 鯔山遺址出土 余姚博物館藏“蠶紋”象牙柄端飾件 河姆渡遺址出土 浙江省博物館藏豬紋陶缽 河姆渡遺址出土 浙江省博物館藏炭化稻谷 河姆渡遺址出土 余姚市河姆渡遺址博物館藏陶豬 河姆渡遺址出土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骨耜 河姆渡遺址出土 余姚市河姆渡遺址博物館藏展覽海報展覽名稱:遠古江南?海陸山河——河姆渡文化發現50周年考古成果特展展期時間:11月7日展覽地點:中國國家博物館(本文綜合自中國國家博物館、博物館圈等)